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)阿尼么村通过技术赋能和乡村振兴实践,实现了从贫困村到“网红村”的蝶变;“核桃人家”光明村依托百年古核桃林发展特色产业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为一体的核桃产业链……这些是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的巨大变化。记者从10月16日举行的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自1985年建县至2024年配资牌照查询,漾濞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0.27亿元增至2024年的49.26亿元,人均GDP由316元攀升至51122元。

1985年11月1日,经国务院批准,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。成立之初,漾濞县基础薄弱、产业结构单一,被列为国务院在云南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。40年来,漾濞不等不靠、主动作为,走出了一条具有漾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而其中,“生态立县”至关重要。
地处苍山之西的漾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从守护极度濒危植物“漾濞槭”,到为两千余株百年古核桃树挂牌护航;从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”建设,到“云南漾濞核桃—作物复合系统”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漾濞发展之路都是以生态保护为主,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。漾濞是中国南方核桃的起源地,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,是国务院唯一命名的“中国核桃之乡”,种植有18万株百年以上核桃古树。
如今,漾濞县通过实施核桃产业基地、加工、科技、质量、营销、农旅、园区、文化“八大振兴工程”,使核桃产业成为漾濞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。全县94.5%的农户均种植核桃,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,人均核桃收入9300元,初步形成了“核桃+文旅+N”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至2024年,全县核桃年产量达13.29万吨、综合产值达35亿元,接待游客176.33万人次、实现旅游总花费20.61亿元。
同时,漾濞的产业发展还突破了“靠山吃山”的传统模式,从单一资源开发到全产业链发展。云南漾濞产业园获批设立,高辣度辣椒、贡菜、万寿菊、烤烟、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大理大钢、鑫源实业等工业企业能级提升,新能源光伏蓬勃发展,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配资牌照查询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